武大经济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32|回复: 0

[资源分享] 索罗斯金融巨著《金融炼金术》全本PDF下载

[复制链接]

14

主题

25

帖子

10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08
发表于 2018-1-19 12: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乔治・索罗斯也许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和最具传奇色彩的金融大师。1993年,他利用欧洲各国在统一汇率机制问题上步调不一致的失误,发动了抛售英镑的投机风潮,迫使具有300年历史的英格兰银行(英国中央银行)认亏出场。1997年2月,他旗下的投资基金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这一行动被视为是牵连极广、至今尚未平息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开端。当然,索罗斯也并非无往而不胜。在1987年美国股灾中,索罗斯亏损4~6亿美元,而他在1998年俄罗斯金融危机中的亏损更高达30亿美元之巨。尽管如此,他所经营的量子基金并未因损失惨重而清盘,索罗斯也一如既往地在纽约中央公园旁的办公室里评判市场,不断发表令市场为之震颤的独家观点。

全书PDF在附件中,回复后可见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理论
第一章 反身性理论
反均衡
不完备的理解
社会科学问题
参与者的偏向
反身性概念
反身性理论对均衡概念的批判
第二章 股票市场中的反身性
第三章 外汇市场中的反身性
第四章 信贷与管制的周期
第二部分 历史的回顾
第五章 国际债务问题
第六章 贷款的集团体制
第七章 里根的“大循环”
第八章 银行体系的演进
第九章 美国的“公司大精简”
第三部分 历时实验
第十章 起点:8/1985
第十一章 第一阶段:8/1985-12/1985
第十二章 控制对照阶段:1/1986-7/1986
第十三章 第二阶段:7/1986-11/1986
第十四章 结论:11/1986
第四部分 评述
第十五章 金融炼金术的视界:实验评判
第十六章 社会科学的窘境
第五部分 前瞻
第十七章 自由市场与管制
第十八章 走向国际性的中央银行
汇率
国际债务
石油
世界货币
第十九章 全面改革的悖论
第二十章 1987年大崩盘
结束语
附录:欧洲解体之展望

  以下内容引自豆瓣书评:
豆瓣上竟然还没有"金融炼金术"的书评,实在是令我有些诧异,难道就没有一位读者有冲动为这本堪称伟大的著作写点什么!但从另一角度说,我又有些高兴,因为我实在是不愿意看到对这本我所钟爱的著作随意甚至是完全错误的评价。

   本书所呈现给合格的读者的感觉,就象索罗斯的金融投机/投资事例一样——战略构思宏大,具体分析和操作刀刀见血。书中所展现的思想的密度和锋利性,超过我所阅读过任何其他金融著作。我无法吹嘘自己已经完全读懂了这本书,这里的评论也只能从某些局部对其进行简要评述,而且正如索罗斯在所言,该书内容的丰富性“几乎已经囊括了我的平生所学”,因此,我相信没有任何评论能代替读者对原文的仔细阅读。

   有必要首先要说明一下什么是“炼金术”,索罗斯根据自己的金融实践,赋予了这一名词深刻的思辩色彩,就象他给自己的基金起名“量子基金”一样。
   关于“炼金术”,我所能够理解的含义至少有两层:第一,炼金术绝对不是告诉大家书中有什么点石成金的秘诀,如果这样来理解索罗斯,就把他误解成一个浅薄的自我吹嘘的反动会道门妖道——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炼金术从目的论的角度从来都没有实现过。如果你抱着这样的念头阅读本书,那我劝你也不要浪费时间。“炼金术”在这里,首先表达了索罗斯对其反射理论的第一层自我反思结论:即使其金融投机实践从结果看十分成功,也不能狂妄地认为反射理论对金融市场的洞悉和解释已经达到了如“科学”一般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当然,按照索罗斯写作本书时的观点,也认为这种科学性在金融市场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达到)。这一认识对索罗斯金融投机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意识到自己的投机判断和决策仍可能出错,因而保持了对变换莫测的金融市场的高度敬畏心理和风险控制意识,在具体操作上进而保持了高度弹性。相信任何一个经历了完整市场周期的的金融市场参与者,都能体会到这种弹性(包括止损和在更高价格上重新买入已经卖出的头寸)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保持这种弹性的困难。
   
   炼金术的第二层含义涉及东西方不同语境中对该词的不同理解,炼金术在英文中是“ALCHEMY”,请注意它和化学“CHEMISTRY”的关联性,事实上,西方的化学确实是从炼金术逐步演化而来,炼金术在西方语境中隐约包含了实验主义这一科学精神;而在东方语境中,炼金术则完全没有这样的语义学联系和历史渊源(请注意术和学的区别),信之者对此完全是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出发非逻辑的相信有“点石成金”的神话,非之者将认为其和崂山道士的穿墙术一样都是一派胡言。索罗斯将其反射理论运用到金融市场时起名炼金术,揭示了其深藏内心的骄傲和野心——炼金术蕴涵了对金融市场正确理解的萌芽,而且通过炼金术在金融市场上的实验,由此发展完善的反射理论可以用于研究一般的历史进程,就象化学对物质世界的研究理解一样。请读者好好体会一下其中的胸襟气魄,从这个意义上讲,索罗斯的视野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金融市场,理解并推动历史进程才是其内心抱负。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索罗斯对政治领域特别是东欧及前苏联变革的积极参与,虽然结果也许远未达到其内心期望的目标,就象他在哲学上的追求一样。炼金术的这一层意义,对于索罗斯的金融投机实践同样具有重要意义,索罗斯因此而获得对其投机判断和决策的信心,非如此则很难想象其投入数十亿美圆攻击欧洲汇率机制时仍能在决战当晚安然入睡,而在获悉盈利十亿美圆时仍能保持平静。
   上面这两层含义主要是从纯粹思想的角度切入进行说明。当然,思想的天使落地后,其实践意义也很明显:天才的交易员就是要把对市场近乎谦卑的敬畏和对自身判断近乎狂妄的自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两种矛盾冲突的心理之间求得平衡,才能使交易员获得飞向投机天堂的两只翅膀,但这又谈何容易。

  “金融炼金术”中有必要强调的第二点是,索罗斯通过反射理论,从哲学的高度区分了所谓的“历史性事件”和“日常事件”,理解这一点需要一些哲学史背景特别是对二十世纪初期逻辑实证主义兴衰过程的了解。全面阐述上述观点需要相当篇幅,在此就不再赘述,请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注意索罗斯对这一问题的哲学分析。对于这一成就,索罗斯自己认为是“了不起的洞见”(见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一书),但可惜的是,索罗斯也承认其无法在更为严谨的哲学分析框架下清晰地表达这一观点,这是索罗斯的宿命和局限,最终他也无法摆脱作为“一个失败哲学家”的命运,正因为如此,世界上才多了“金融炼金术”这本让人无法忘怀的著作。
   对于“历史事件”和“日常事件”的区分,使得索罗斯有能力在一个重大事件刚刚开始时就能深刻领会其重要性和未来影响。我认为这一点在索罗斯的投资理论中绝对占据了核心位置,也是他区分于其他杰出投机家的重要标志,对此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这一分析框架下仔细琢磨索罗斯攻击欧洲汇率机制的经典之作——索罗斯在柏林墙倒塌时就已经意识到欧洲汇率机制将趋于不稳定,为此他准备并等待了将近三年,最后对英镑的攻击固然是实际投机操作的高潮,但在其战略构想中其实并不重要,没有英镑还会有另一个替罪羊。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阅读本书不宜抱有太过功利的想法,不然你很容易失望或者被误导。索罗斯自己在本书导论最后,也强调“本书并非股市致富实用指南”,其讨论目的指向对一般性历史过程的理解。我相信书中的金融操作细节仅仅是索罗斯实际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如果你认为本书是一本武林秘籍,就象根据一个无法验证的神话,拿着残缺的地图寻找宝藏,很可能已经离赔钱不远了。阅读本书需要的是对思想本身的兴趣,从中自然可以得到思考的乐趣和阅读的快感。中国的先辈已经说过:“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交易的境界永远要超越纯粹金钱的领域,财务回报往往只是正确做事的合理结果甚至是副产品——虽然我从自己的金融操作中领会到实践这一观念有多么困难,我想,这也正是索罗斯远远超越我等平庸之辈的伟大所在。
            
          —谨以此文献给我仍然无法忘怀的她。
   如果我有胡子那样的才华,我会将这篇文章的标题取做“更深地插入,更远地观摩”。可是,每个人写文章的风格是天生的,不是想改变就能够改变得了。说到底,你实际上受到某种主流偏见的制约或影响,而且,你的行为反过来又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到你周围一部分人的主流偏见。
    如果硬要向胡子学习,那么,我一定无法自圆其说。这样一来,我不仅学不来胡子,而且会在相当程度上丧失自我。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

    乔治•索罗斯首先将自己看做哲学家,并将其金融实践作为附属于哲学研究的某种东西。作为一个哲学家,索罗斯具备极强的洞察力,但是,他的哲学终归是经世致用的,难以形成严密的体系。这一点,也符合索罗斯对社会科学的基本看法,社会科学本身严格来说不能叫做科学,虽然它也有特定的规律,但这规律毕竟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具有可检验性。
    在某种意义上,我是认同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的。尽管,在操作层面,我更倾向于格雷厄姆和巴菲特的投资风格。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自己对复杂的世界经济走势完全缺乏判断能力。所以,只好放弃趋势投资,转而用采用最笨的投资方式。
    毫无疑问,索罗斯不是一位好的作者,他缺乏用简洁而严谨的语言给反身性理论下定义的能力。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一概念,通过以下这段话,我们大体上可以理解到反身性理论的精髓:
    “存在着一种反身性关系,其中股票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基本趋势和主流偏向,这两者反过来受股票价格的影响。股票价格和这两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常数关系:在一个函数中的自变量到了另一个函数中就成为因变量。”

    如果你也在参与这个市场,你一定不会忽略周围人对市场的主流看法(主流偏见)。去年十月,沪指刚从6000余点往下走,我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在劝别人尽快入市。原因不言而喻,大家都坚信那只是一个回调,市场没有理由不再上涨。而今年十月,沪指落在了2000点以下,当我再次咨询身边的专业人士与非专业人士时,主流的意见却倾向于暂不介入。原因是,大家都相信股市依然处于一个下降通道中,能否反转,何时反转,尚不清楚。
    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股评家当然可以找出相应的数据和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问题是,真是这些经济数据影响到资本市场的表现吗?还是,资本市场的表现反过来对经济数据产生了影响?
    从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出发,我们当然可以得出二者相互影响的结论。我们的问题是,这一过程是怎样展开的?何时呈现出自我加强的特点?又是如何被打断的?下一步该怎么办?

    较之预测未来,回顾过去总要简单一些。2005年至2007年8月间的这一轮牛市,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看,若干年快速发展的成果需要反映到股票价格上来;从资金面看,人民币升值预期主导下的流动性泛滥,支撑了股价的不断攀升。而一旦市场进入明显的上升轨道,反身性理论就大有可为了:赚钱效应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更多的资金推动股价进一步上升,资本市场在自我加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此外,除了个人和基金持有股票外,企业之间也交叉持有股票。反身性理论因而在另一方面发挥了作用:由于所持有的其他公司的股票价格不断上涨,企业的账面利润便不断增加,自身的股价也便不断上涨。在这一过程中,资本市场越来越偏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成为一种纯粹的资金游戏。
    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被打断的呢?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也就是从巴菲特的角度来观察,股价严重偏离了基本面,所以有纠正的内在要求;从资金本身而言,通货膨胀引发了紧缩信贷的担忧并且引致了实际的紧缩措施,次债危机的深入演化,从根本上动摇了投资者的信心。市场于是从一个正向的自我加强,转变为一个负向的自我加强,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我收缩。悲观情绪与信贷紧缩互为因果,在另一条路径上证明了反身性理论的价值。

    回顾过去并不难,但是预测未来依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也难怪,早知半夜事,富贵千万年。也许,我们唯一知道的事情,就是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既然我们不知道市场明天会朝哪个方向发展,我们就无法采用趋势投资的方法来面对这个市场。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目前的形势很复杂,既有有利因素,又有不利因素,作为不利因素解决方案的那些措施中,既包含着刺激市场向上的因素,又为下一次危机的暴发埋下了种子。
    因此,我只能选择巴菲特的投资方式,坚信玫瑰将在漫长的等待之后盛开。我的理由是,解决次债危机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大量货币,最终会造成新一轮的流动性过剩,尽管,目前面临的依然是一个流动性相对不足的外部环境。一旦这一过程开始,股价将重新回到超出常人想象的地步,直至下一次崩溃。
    说到底,相对于实体经济创造的真实财富而言,以美国为代表的大部分国家创造出来的货币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所缺乏的,只是将这些货币引导到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外汇市场或期货市场上的某种动因。一旦某个领域出现了这样的契机,进而转化为较为明显的上涨,通过反身性作用,流动性自然会神奇地从不足转变为泛滥。
    然而,关于目前的市场,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除了更深地介入、更远地观察外,我们别无选择。我们需要的,不过是于寂寞中坚守,等待时间的玫瑰微启、绽放。
    原谅我无法对未来作出预测,我唯一敢于承认的是:我已经筹集了新的资金,并在耐心等待进一步提高仓位的时机。
    当然,你知道,我是基于长期观点作出这一选择的。我并不知道也不关心市场在未来一年内会走向何方。

    顺便说一句,相对于资本市场,将反身性理论用于解释爱情之发生、发展、消散或升华,也许更为有趣。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钻在被窝里想一想,我就不班门弄斧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武大经济论坛

GMT+8, 2024-9-29 08:12 , Processed in 0.03151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